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总访问量:719,133
今年访问量:146521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新闻动态

江北区文化馆〡文艺课堂〡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国古典舞

2020-05-29来源: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中国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古代舞蹈、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它的审美原则从古到今, 一脉相承,这些原则在戏曲、唐宋乐舞、汉魏“舞戏”、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舞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神韵和技巧。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的动作,韵味也都不同。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观无量寿经变乐舞图(局部) 榆林窟第25窟 盛唐

 

莲台上舞乐图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乐舞图(局部)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思益梵天问经变乐舞图(局部) 莫高窟第156窟 晚唐

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

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编钟乐舞、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舞蹈《丝路花雨》

另一方面,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推动了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传承与发展。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东西,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