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总访问量:719,133
今年访问量:146521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新闻动态

江北历史文化溯源I我家住在莺花渡(二)

2020-07-06来源: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翻了不少书,最后确定“莺花”一词起源于唐代,本义是指莺啼花开,后来泛指春天的景色。杜甫有诗曰:“莺花随世界,楼阁倚山巔。”白居易有诗曰:“三旬卧度莺花月,一半春销风雨天。”

把莺花一词用到江北的莺花碛,可考的时间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一年,朝廷划巴县两江以北地区成立江北厅。江北厅在城外西部设立了两个厢(约等于后世的居委会),一个叫上关厢,一个叫莺花厢。莺花厢的管理区域是从金沙门外一直延伸到刘家台的新登口(大致在今天的鎏家码头),这一线的居民,几乎都是临江居住——而这一线的河下,正好是莺花碛。估计是先有莺花碛,而后有莺花厢。因为春天的莺花碛,真有莺啼花开的情景。

莺花碛上有莺花渡。莺花渡在哪里?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江北厅志》说:“莺花渡,厅岸金沙门过巴县临江门。” 《江北县志稿》说:“金沙门渡临江门。”其实,这都是当时江北城里官员的一种说法,《江北县志稿》是在偷懒,沿袭旧说。金沙门的正对岸是洪崖洞,而洪崖洞到临江门至少有700米,厅志这么说有情可原,当时临江门正对的兴隆桥一带,可能还没有人居住。用后世的地名来描述出金沙门过莺花渡至少是这样的:出金沙门,往西走过金沙打铁街,过水府宫街,下河坝,过水府宫浩,越过莺花碛,上渡船到临江门。真正行走的距离,远远不止700米。

莺花碛,我给它的定义是季节性江洲。每年5月(新历),江水上涨,便将莺花碛淹没于水下,9月底,江水退后,莺花碛就露出来了。2月底至5月,是碛上杂草、野花疯长疯开的时候,花开了,蝴蝶蜜蜂来了,鸟雀也来了,闹热得很;此时,谁也不会注意到高空,那里时常有三五只鹞鹰在盘旋,它们找准目标,俯冲下来,叼一只鸟雀便飞走,仿佛是土匪抢夺了莺花碛家后花园里的小鸡。然而,莺花碛太美了!那些刚才作了鸟兽散的家伙们,不一会儿又聚到莺花碛上,看蜜蜂采蜜、看蝴蝶戏花,而那些仍没捕捉到食的鹞鹰们,重又回到高空,继续盘旋。

老人曾说。如果头年不涨洗河水(人们对每年最后一次涨的流速比较快的水的称谓),江水中的泥沙沉淀到莺花碛上,多的有一二十公分厚,少的也有两三公分,第二年碛上的花草就要比其它年份多一些、旺一些。内河的两岸,时常会长出芭茅来,高约两米,孩子们可以钻到芭茅林里逮猫。

我家旁的碛坝,文化人称莺花碛,河下的人(我看到的是治理航道的人)称金沙碛,而莺花碛周围的居民称碛坝。这些称谓可能与传播的范围有关。文化人用莺花碛,强调诗意、强调独特性;而河下的人,强调实感,他们称金沙碛,可能与碛尾出金沙相关,不然,江北城怎么会有一个金沙门呢;而碛坝周围的居民只是说左邻右舍听,不需要区别其它别的碛坝。碛,重庆人读jí,受普通话影响之后qí,而普通话读qì,《说文》释碛曰:“碛,水渚有石者。”渚,水中小块陆地。重庆人说的碛,其实就是密密麻麻布满大大小小鹅卵石的季节性江州。

莺花渡起源于何时?我们无法知道,估计是两岸有人之后,就有了渡口,因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被人称作莺花古渡了。这里作为渡口,涨水季节或枯水季节都好办,难办的是莺花碛是一个岛的时候,这时过江非常艰难。一般是在兴隆桥河边把人装好,然后向上划,大致要在刘家台才能绕过碛坝上端,然后抛河,划向临江门;而在临江门装人后,则要顺流而下绕芝碛坝尾,划入内河,然后上行到兴隆桥。好在这么艰难的日子一年也没有几天,况且,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像今天的人们这么赶时间。

我一直觉得,最初的江北岸曾与临江门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中间并没有隔着一个碛坝。由于江北岸是泥土构造的,每年都要被江水冲刷掉一层,长年累月,甚至是千百万年,最终江北岸退到了现在的位置,而且,若是不建滨江路,后退还没有终止。我从记事起到离开兴隆桥,三十余年时间里,这一带的江岸往后退了几十米,有的地方甚至是一条街都垮塌了。不过,一定得指出的是,江岸后退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为的因素加快了后退的速度。民间传说,刘家台码头上面一点的江岸,从前有一块巨石,叫灯台石,它的存在阻止了江水直接冲刷刘家三台沿岸。1930年左右,刘湘同意采石老板打掉灯台石,他的理由是便于通航,而刘家台的群众坚信灯台石上暗夜会有灯光出现,那是刘家台人民的福祉,于是坚决不同意。最后刘湘拍了板,灯台石被打掉了。据说,灯台石打掉后,刘家三台接连发生火灾,最后就衰败了。灯台石被打掉和刘家台的衰败应该没有直接关系,但打掉了灯台石,江水可以直接冲刷江岸,加快了江岸后退的速度。

因为我住在兴隆桥,所以我关注江岸的后退和莺花碛的变矮;特别是我把莺花碛当作文化的载体来看待之后,关注就更多了一分。

我一直在关注重庆近百年来的老照片,希望能找到一张莺花碛上莺啼花开,游人点点的照片,但是没有。莺花碛的照片、绘画都找到过,但是,就是没有找到有游人的照片。我于是估计:王尔鉴、姜会照时代,莺花碛可能还是一个江心岛,又或许,莺花碛比较高,江水小的年份,甚至不会被没顶,不被淹没的碛就多泥土,头年各种原因落到碛上的种子就多,灌木野草肯定就长得多与好,花肯定也开得好。

图1:被炸后的兵工署第21工厂

我有一张1939年兵工署第21工厂(长安厂前身)被炸的照片照片显示【图1】,1939年时,莺花碛的上端竟然在刘家台簸箕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莺花碛很长——因为长,所以也证明它高。其实,从纪录片《城门城门几丈高》视频截图【图2】也可以看到莺花碛十分宽大,也因此断定它长。

图2为:1909年朝天门样貌

我手中还有一张1959年的莺花碛照片【见图3】,那时的莺花碛的确比我记忆中的要高。我母亲曾说,以前站在内河是看不到站在外河的人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这么说至少表明碛坝有两米左右吧。今天的莺花碛已经没有什么高度了,一涨水,几乎是同时被淹没。

 

图3为:1959年时的莺花碛

历史上的莺花碛是变动的,大小高低都在变,我们以1970年为节点,对它作一个描述:此时的莺花碛,上起于刘家台轮渡码头(通顺桥旁边),下止于保定门,全长约2.5公里;莺花碛是一个弯月形,它的最宽处在莺花渡(对岸为临江门),约0.5公里;它的最高处,大致也在莺花渡一线(临江门到兴隆桥),估计有2米左右。

 

(撰稿、图片资料提供:姜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