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总访问量:719,133
今年访问量:146521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新闻动态

江北历史文化溯源I我家住在莺花渡(四)

2020-07-14来源: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从天上俯瞰,莺花碛呈月牙形,江北岸在弓弦方,而弓背方则朝临江门,在江北岸的中段则藏着一泓水,居民称其为“水府宫”或者“水府宫浩”。水府宫是一座祭祀水神的庙,建于明崇祯元年,我连痕迹也没见着,据说抗战时被日寇的飞机炸塌了。后来的水府宫,只是一个地名。

“浩”字,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孓遗,它借用汉字“浩”记音。宋人黄庭坚说:“犍为之俗,谓江之瀼水为浩。”瀼,水淤也,其实就是一凼水。清人王士祯则说:“小港曰浩。”这些说法当然没错,但更准确地说,浩是角度较小的河湾(角度大的河湾叫沱),河湾里能停船当然可称之为小港;如果浩是瀼水,不与江河接通,船肯定停不进去。我这一生,接触到的方言“浩”的字与义,除南岸的上浩、下浩,就是水府宫浩。方言“浩”组词能力不强,只能组成很少几个词,除浩(河湾)外,尚有穿浩,穿上浩、穿下浩——这个穿是贯穿。每年的四五月间,江水上涨,如果江水是从上游方向与水府宫浩连通的,就叫穿上浩,如果江水是从下游与浩按通的,那么就叫穿下浩。泛义地讲,就叫穿浩。

穿浩之后,嘉陵江就环绕了莺花碛,莺花碛当然也就成了一座孤岛了。不过,岛上的花儿依然火热地开放着,蜂儿蝶儿鸟儿照旧地在嬉戏。水慢慢涨高,陆地被淹没之后,鸟儿们没有了栖息之地,于是率先撤退了,而蜂儿蝶儿要坚持到花草之颠完全没入水中之后,它们才掉头驰向北岸,寻找另外的极乐之地。莺花碛成为孤岛后,一般人不再上岛,但偶尔会有扳罾的人上去,他们希望在莺花碛的四周扳到大鱼。

穿浩之后,莺花碛靠江北岸的河叫内河,而靠临江门一侧的河叫外河,外河其实就是嘉陵江的主航道。

水府宫浩,在1965年以前,还是比较大的,因而,人们要通过浩必须架桥。当时浩里有石砌的跳礅,约有十一二个吧,跳礅与跳礅之间相隔四五米,架有两块跳板,去来各走一边。每年深秋,江水退后,有工人将跳板抬去安在跳礅上;第二年四五月份涨水时,工人又将跳板抬走。当年,江北城的人过莺花渡,就是从金沙门出城,然后上跳板、过水府宫浩,上莺花碛,最后过渡到临江门。

关于水府宫浩、关于浩里的渔船、关于跳礅、以及走在跳板上的人们……这一切原本都只能保存在我的记忆里了,然而奇迹发生了,我竟然在互联网上找到了照片【见图1】让往昔又回到了我的视野。

图1:水府宫浩

(撰稿、图片资料提供:姜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