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总访问量:719,133
今年访问量:146521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展厅 >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

所属场馆:江北文化馆

续说“望江101的前世今生”

天下有些事,巧得让人难以相信。

昨晚(2010年8月19日)到市委小礼堂听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讲《走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他在报告里讲到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克拉玛依的油井架、江南造船厂整体……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我的脑子里闪现了一个念头——江北区除了明玉珍墓,还有什么是国家级文物呢?当时,我还在和身边的吴本新老师议论,如果黑院墙(国立艺专)还在,还是有可能去争取的。

当时,虽然只是说说,但心里却还牵挂着这事。20日早上,打开电脑开始工作,顺便查了一下明玉珍墓的级别。这一查让人十分震惊,明玉珍墓并不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惊诧归惊诧,但还得正常工作,于是开始编辑文化馆、作协合编的《和梦想一起去飞翔》一书,谁知一下又编到李清中的《新考望江101轮的前世今身》,顿生感叹,心想,如果这艘船还在,或许它可以成为江北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艘船的历史,我了解一些。如今这船虽然不在了,但作为江北区的重要文物,我们还是应该把它记录下来。有感于清中先生文章的简略,于是便动了续写的念头。

望江101是一艘有着外国血缘的船,它到底从哪里来,一直是个谜。我们知道得比较清楚的时候,是上上世纪末期,它是一艘商船,叫昌运号;1929年,它成了刘湘海军的兵舰。这可能是中国内河最早的机械动力舰船的海军。他曾经跟随刘湘参加过无数次战争,在刘湘统一全川的战争中,它曾经充当过急先锋。1935年,蒋介石入川,为了控制刘湘,他下令拆掉了刘湘的海军。刘湘不得不遵照执行,他卖掉了所有的军舰,但他还是舍不得卖掉嵯峨号,最后,这船归属到国民政府兵工署名下,改名叫建中号,由二十兵工厂使用。抗日战争中,建中号发挥它炮利甲厚的特点,承担起了一些诸如运送军火之类的重任。1950年12月,建中号由二十兵工厂调拨给50兵工厂使用,改名望江101。1967年,望江101怀枪抱炮,参加武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8、8海战。文革结束后,望江101改名望江6号,继续服役。大约在1982年,望江6号被拆毁,留下主舱做囤船。囤船后来卖到涪陵,从此便和这个世界告别了。

这一段文字相当于是望江101的简历,在它六七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的确是川渝两地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因此,它成了这个历史舞台上重要的道具,川渝两地的许多著作中,都提到它。由于没有人对它进行过完整的研究,致使那些著作屡屡出错。

比如周凝华、田海蓝所著《卢作孚和民生公司》一书说:1935年,民生公司又买下了兵船嵯峨号,将其拆卸。这显然与历史不符。刘湘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把所有的兵船都卖了,唯独没有舍得卖嵯峨号。但这艘兵船,他又不敢独自留下,否则就有不忠之嫌,最后这船归属到国民政府兵工署名下。

再比如鮮继平、徐在庸所著《回首来路时》一书说:嵯峨号在攻打泸州的时候,触礁沉没。这也是没有的事。廖尚可撰写的《刘湘的“海陆空神化”五军》说得很详细,1932年,四川二刘大战时,刘文辉占据着泸州,刘湘出兵攻打。当时,刘湘派嵯峨号助攻。由于嵯峨号与舰上的炮并不匹配,也就是炮大船小,炮一打,后座力会使船倒退很长一截,当时也没打几炮,嵯峨号就被后座力推到浅滩上搁起了。船长立即命令停止射击。接着嵯峨号便拼命挣扎,想离开浅水。岸上的敌军发现,还拼命向嵯峨号开火。最后,还是嵯峨号的二副建议,让所有官兵站到船头,让船尾变轻,这才离开了战场。廖尚可先生在文章中还说:“后来,国民党中央军入川,刘湘的海军被撤销,所有军舰,解甲归田,买给民生公司,充作客货运输去了。”这应该就是“刘湘军舰全部卖出”一说的源头。因为这篇文章是发表在《龙门阵》杂志上的,影响力自然就大。

后来,一个叫蒋伯华的人,写了一篇《龙门阵引出的龙门阵——“嵯峨号”的下落》纠正廖尚可的错误,但大概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篇文章。蒋伯华,解放时在五十兵工厂驻渝办事处工作,是他接到调拨通知到二十兵工厂去接的船。他是亲历者,他的说法应该可靠。他对这艘船有描写,颇为有趣:“这船长约30米,形状较为独特,首尾尖细,狭长高耸,活象一顶贝雷帽。前部上层建筑为两层,钢板焊成,比同样长短船只的明显高些,前甲板舱内没有木制长桌,三面是马蹄状条凳,可供二十人就坐议事、休息。船舷也较同样大小船只的高,前部底舱水线上端,靠甲板处,左右两侧各有五个园洞,可以眩望、射击。动力是燃煤蒸汽机,烟囱较一般的高粗大。整个船体涂着黑色,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莫名其妙,不大舒服。”嵯峨号到了望江厂后,改名叫“望江101”。

关于嵯峨号的前世,有人说它来自法国,也有人说它来自英国,还有人说它来自德国。到底它来自哪里呢?

我看了一篇文章《迷雾中的渡鸦——望江101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迷》文),有另外的说法,它说嵯峨号是在中国造的。《迷》文说,1902年,上海有一个叫朱志尧的人自筹部分资金,然后向法国银行贷了部分资金,创办了一家工厂,叫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但由于运作不好,后来就没有什么流动资金了。这时,法国银行催债逼得厉害,朱志尧没法,打算把工厂卖给法国油船公司,但谈去谈来,最后把工厂办成了中法合资的企业。法方出资多,成了控股方。一切都办停当的时候,大概是1909年。这个时候,也正是法国想强化东方势力的时候,于是,法国方就决定造两艘军舰。然而,军舰造得差不多的时候,厂方失望了。可能是当时的法国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出来,经济并不好,而且也没有精力来强化法国在东方的势力,因而,也就不可能在经济上支持求新船厂。船厂当然不可能造两艘军舰到长江上去游玩,于是不得不把军舰改作了商船卖了。

这段文字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商船会像军舰。透过这段文字,我们隐略感觉到法国政府和造船厂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否则,造船厂不可能主动去考虑法国在东方的势力问题,更不可能去主动造两艘军舰。

《迷》文说,这两条军舰变作了商船,取名叫“昌大”、“昌运”,自己营运了一段时间后,就卖给了朋友公司。我查历史文献,的确查到有一个朋友轮船公司,负责人叫朱必清、童秉章,民国11年创建,民国16年破产,但是这家公司只有“治水”、“夔门”二船,而“昌大”、“昌运”二船却属于联华公司。联华公司成立于民国五年,由于各种原因,于民国八年倒闭。民国八年,按《迷》文的说法,这一年这两艘才开始动工呢!“昌运”轮所在的公司倒闭后,昌运轮最后落到了刘湘手中,改造成了兵船,取名叫嵯峨号。因为《迷》文多处失实,使我对《迷》文的史事产生了怀疑,因而,就不敢当作史料引用了。

我觉得比较可信的还是蒋逵的说法。蒋逵是刘湘海军的缔造者,他曾于1984年撰文在《重庆文史资料》上发表,他说“巴渝”、“长江”二舰分别由上海合兴与大中华船厂打造,而“嵯峨”却是由一艘商船改造而成。但他仍然没有说清楚嵯峨号的来龙去脉。

有一种说法说:“嵯峨”的前世是一只即将退役的军舰。对于这种说法,我十分怀疑。试想,一艘即将退役的军舰到中国后它还可能行驶五十年吗?嵯峨号大致出现在1930年,拆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我倒还愿意相信《迷》文的说法,嵯峨号是在中国制造的。

我很喜欢清中先生在网文中的一种说法:“用现在的观念看,望江六号轮绝对算文物,如果还在的话,文物级别也不会低。本人曾在水运队从事过船舶轮机工作,熟悉该轮的一些情况,近又专门访问了原该船轮机部大车江忠益老人,现将该轮历史简述如下:望江六号轮原本就是英国建造的一艘200吨级军舰,蒸汽机动力,以煤为燃料,单机360匹马力,机器铭牌上为1900年左右日期,单舵操纵,船体整体铆钉结构,全部采用不锈钢板,甲板表面数十年不锈,直至淘汰时仍光亮如新,是英国最早进入川江的一批船只之一。”清中先生说望江101的文物级别不会太低,我深有同感。我甚至估计它可以成为全国级文物。清中先生在这里说嵯峨号是英国籍,也许他有他的道理。机器上铭牌上的时间,不能说明问题,机器先造,船后造是正常的。

望江6号的前身是望江101,望江101的前身是建中号,建中号的前身是嵯峨号,而嵯峨号的前身是昌运,那么昌运的前身呢?《迷》文给了答案,但我不大敢相信,但愿我以后能够找到答案

嵯峨号等几艘军舰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内河最早的一批军舰,因而,备受老百姓关注;更由于那时的军舰并不完备,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出现笑话也就难免。当然,这种笑话的传播,文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重庆市政府秘书长张必果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写过一首讽刺刘湘军舰的打油诗:“好个巴渝大兵船,由渝开万才七天。一切设备都齐整,外加纤藤两大圈。若非拉滩打倒退,几乎盖过柏木船。布告沿江船夫子,浪沉兵船要赔钱。”这样的打油诗具有十分强烈的喜剧效果,在民间传播极快。刘湘听到这首诗气得七窍生烟。据说不久,刘湘借故免去了张必果的职务。张必果的诗在民间流传,遇到好事者再创作,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比如:“二十一军三兵舰,长江、巴渝、嵯峨船;船上样样都齐备,还有牵藤一大圈。下水尚可慢慢扭,上水就要叫人牵。警告沿江船夫子,浪沉兵船要赔钱。”

不管群众怎么说,刘湘对于他的嵯峨舰,那真是疼爱有加。1937年8月7日,刘湘要到南京国防部讨论抗战问题,他就从成都乘坐飞机到重庆,然后乘坐嵯峨舰前往南京。到了南京码头,嵯峨舰汽笛长鸣,请出刘帅。这真的有些招摇,难怪老蒋要强制撤销他的舰队。

“嵯峨”号到了兵工署手中,改名叫“建中”号。抗日战争中,由于建中号是兵船,配备有火力,而且船甲也较厚,于是便被用来去军火。在抗是战争中,建中号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没有在刘湘手中那么出名了。

沉默的嵯峨号,1950年从二十兵工厂调拨给五十兵工厂,改名叫望江101,从此就更加沉默了。然而,1967年8月8日,望江101露出了它深藏在骨子里的狼性,它被重新安上了枪、炮,配备为前后各装61式37毫米双联海三七高炮一座,前段另有海四联14.5毫米高射机枪一座,后段有海二联高射机枪一座,火力足与海军62护卫艇一决高下,这天,它推到武斗的第一线,参加了震惊世界的、据说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次武斗——“8、8”红港海战。这一战的经济损失大概要以千万计,但更可惜的是20多条鲜活的生命,在那一天陨落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文革中,望江101参加的战争绝不止这一次。我在书中还查到1967年8月“14日,重庆‘反到底’望江‘101’炮艇驶进涪陵长江江面,向大东门、南门山等地开炮。接着,“川涪工总司”发起总攻,双方死10余人。”(见《涪陵市志•大事记》)

面对这样的史事,我们只有扼腕长叹。我们常常说某种器物是“凶器”,其实,器物是没有知觉的,行凶的,仍然是人。如果,望江101还在,它无疑是文革历史的重要证据。

文革之后,望江人可能是觉得望江101臭名昭著,于是,便将望江101改名为“望江6号”。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望江6号轮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被一纸公文报废。然而,在切割的时候,工人觉得这船的主舱部分还不错,于是就把主舱部分改作了囤船,几年后,囤船又被卖给河口私营船厂,据说再后来又被转卖到涪陵乌江河段,最后就不知所终了。

续完这个故事,我很希望读者明白我和清中先生的初衷,如果说这些文章能够对大家认识文物有所帮助,那么,我们辛苦的目的就达到了。

201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