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场馆:江北文化馆
创作高潮的预演
——读陈敬容在江北磐溪的作品
万龙生
1940年代末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新诗》集结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形成了一个现代诗流派。他们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其作品与此前中国新诗大异其趣,显示了独特性。由于意识形态的局限,1950年后几乎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1981年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出版了收入其代表诗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作品的《九叶集》,遂被称为“九叶派”,并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九叶派中两位女诗人之一的陈敬容(1917——1989)本名陈懿范,四川乐山人,1932年春开始学习写诗。1934年底独自离家前往北京,自学了中外文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这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5年在重庆当过小学教师,1946年当过杂志社和书局的编辑。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并到上海,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1948年参与创办《中国新诗》月刊,任编委。曾出版诗集《交响集》、《盈盈集》。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同年底开始从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1973年退休。
1978年起,重新执笔创作,10年来发表诗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诗数十篇,并有新的译著问世。1981年至1984年曾为《诗刊》编外国诗专栏。诗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敬容选集》,为四川籍作家、诗人的系列选集之一。这应该是她诗文的精华。她在《自序》中回顾写作历程,说除了在1930年代发表过一些作品,“写得较多的是1945年在重庆郊外”,以及后来到上海参予《中国新诗》创刊与编务以后。
查《重庆江北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陈敬容的诗文兼收,其中5首诗是《飞鸟》、《向明天瞭望》、《友情和距离》、《船舶和我们》、《请别为我祝福》。在作者介绍中,专门写到,她曾在磐溪、香国寺住过,并曾在香国寺小学任教。这就坐实了陈敬容《自序》中“郊外” 之说:那时,整个江北都是郊区。这5首诗都选自《盈盈集》,除《请别为我祝福》稿末注明写于香国寺,其余都注明写于磐溪。对照《选集》,则只有《请别为我祝福》没有入选。而在《选集》中,注明写于磐溪的还有:《烛火燃照之夜》、《野火》、《边沿外的边沿》、《不开花的树枝》、《漫游》、《追寻》、《新鲜的焦渴》、《流溢》、《律动》。另有2首则注明“客重庆”:《铸炼》、《弦与箭》,《雨季》又注明“于重庆江北”。考其时间,则应该是仍住磐溪,也许写于一个临时处所吧。陈敬容整个新诗创作,其华彩乐章自是到了上海,加入《中国新诗》阵营之后,然而此前在江北的创作应是这一高潮的预演。在陈敬容创作生涯中,江北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节点。
再参照两种作为20世纪中国诗歌的选本,陈敬容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中华诗歌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选陈诗3首,《飞鸟》居其一;《中国百年文学经典•诗歌卷》(海天出版社,1996)则选入陈敬容在上海的两首作品,还有两首后期作品。
可以说,陈敬容是中国现代创作时间跨度大,艺术生命长的抒情女诗人。她以自己的作品记录了从中国西部一个偏僻小城走出来的女性,如何将生命的印记烙在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对此,江北的文学人应该引以为荣吧。那本《江北历代文学作品选》厚待陈敬容,适足以见出编者的眼光。
根据《选集》,陈敬容的江北创作始于1945年4 月16日所写的《飞鸟》,此前,她是由兰州经由平凉、邠州来到重庆的(是年1月有两首诗后注明了“平凉旅次”、3月有两首诗后注明了“邠州旅次”)。
1945年4月正是抗战胜利前夕,但是我们在陈敬容这些作品中并不能直接看到关于时代的、现实的描述,恰好与盛行的“七月派”诗歌形成鲜明的反差。而这恰好显示了陈敬容创作的特色,而其后上海期的创作则与此一脉相承,与“九叶派”的现代风貌十分吻合。
然而我们不要以为陈敬容那时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她的作品中不乏积极乐观的情绪,温暖的气息,希望的亮色。她呼吁飞鸟:
将这一切完全覆盖吧
用你们快乐的鸣唱
随着那么的歌声,
攀上你们轻盈的翅膀
我的生命也仿佛化成云彩,
在高空里无忧地飞翔。
——《飞鸟》
她说烛火“照耀我心灵的幽室,给它开一个温暖的窗子”,并且
我学着杜鹃的鸣声
向春呼唤,哦,雨,
雨啊,洒给我你那些
晶圆的晶圆的水珠!
——《烛火燃照之夜》
在《野火》中,她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要采撷所有
春天的香气,
我要捕捉所有
飞过的流过的亮光。
她宣称:
在黑夜的堤外,
我有一片年轻的草原,
在那里露珠带着
新鲜的战栗;
它铺展着有如
一片绿色的希望,
温柔地延伸
向边沿外的边沿。
正是在磐溪的一个晚上,她歌唱:
我漫步在清秋的田野,
我彳亍在寒冬的炉旁;
在不断的燃烧里,
我用眼睛,用我的心
向每一个明天瞭望。
——《向明天瞭望》
从上面这些诗例,我们可以觉察一些诗的要素吧:比如发现,比如想象,比如含蓄,比如美感,等等。这或许对于我们写诗会有一些启发,会帮助我们反观自己创作的弱点。
下面让我抄录一首完整的陈敬容在磐溪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吧:
船舶和我们
在热闹的港口,
船舶和船舶
载着不同的人群,
各自航去;
大街上人们漠然走过,
漠然地扬起尘灰,
让语音汇成一片喧嚷,
人们来来去去,
紧抱着各自的命运。
但是在风浪翻涌的海面,
船舶和船舶亲切地招手,
当他们偶然相遇;
而荒凉的深山或孤岛上,
人们的耳朵焦急地
等待着陌生的话语。
这是在1945年6月21日,陈敬容站在嘉陵江边所见所感,发而为诗的,其意蕴似乎没有必要再费笔墨做一番阐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