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总访问量:719,133
今年访问量:146521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展厅 >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

所属场馆:江北文化馆

历史文化溯源-江北城

奔腾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于山城重庆,在两江交汇处分别形成了朝天门和江北城。江北城与渝中半岛一样,历来就是重庆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江北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巴民就在江北北岸生活、繁衍。公元前11世纪,即系巴国属地。秦灭巴国后,“仪城江州”建江州府,为重庆筑城之始,而最初的江州城即位于江北城附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东汉23年,江北城就为当时巴郡下辖的江州县治的驻地,建有北府城,一度为巴郡治所在地。1913年明代重庆府巴县设立江北镇,正式改名为江北城。
江北城历来是重庆江山形胜之地。据《江北厅志》记载:江北城“左观音梁绵亘江中,右岸石壁陡立,迤俪江岸,夹束江水,宛然迥然。”城区地处嘉陵江汇入长江口的北岸,东临长江与南岸区隔江相望,南以嘉陵江与市中区为界,西接刘家台、北邻观音桥和三洞桥,从永平门向东呈单面坡向长江边倾斜。
现存江北城基本格局源自清代,清代江北古城的街道肌理依山就势形成三条主要的横街。民国时期,在江北城加筑外城,增加两座城门,形成双城结构,增加了适应机动车交通的路网系统,加强了内城和外城之间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络和临江的交通联系。
江北城以丘陵山地为主,解放前,水路交通比较发达,陆路交通落后。城区建设由江边逐步向内陆发展扩大。以江北城文星门为起点的三条古道是连接外地的主要通道。城区内除正街为较宽的石板路外,多为狭窄的梯道,遇雨难行。抗战后江北城区建设渐趋繁荣。至1949年,江北城、溉澜溪、刘家台、三洞桥、唐家沱等地区已形成城镇街巷、村段道路200多条。新中国成立后,历年进行整修扩建,城市建设逐步由沿江地区向北部发展,建设重点由东部的江北城向观音桥地区转移。
江北城的商业,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年间,巴郡邵治江北嘴一带的商业已初具规模。唐、宋以来,随着航运交通的日益发展,逐渐形成过往船舶停靠、货物中转的集散地。明、清先后建置江北镇、江北厅和民国初年江北县的治所都在江北旧城。江北城一时“商号遍地,商贾云集,万商瞻目”。每年枯水季节,沿江码头棚房林立,交易频繁,形成闹市。1891年,重庆开埠后,江北城港口成为重庆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
时序流转,岁月变迁。昔日的江北城如今已发展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具有“ 国家中心城市” 区域制高点与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导向双重复合的唯一性,被誉为“长江上游的陆家嘴”、“中国金融第三区”(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重庆江北嘴),同时它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战略金融中心。
历史文化溯源-江北城.jpg